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134章 宰相之才

安宁县贡院内。

这次阅卷的考官们并没有连夜批阅,今早用过早膳之后,才不急不忙地向批阅试卷的阁楼走去。

乡试已经全部结束,经过前两场的筛选,第三场所剩考生不足一千,分给五个人批阅,一天时间绰绰有余。尤其是在经过前两场的锻炼之后,他们批卷的速度也在显着提升。

和第二场一样,几位考官都借巡查的机会,提前去考场看过了陈容的答卷,所以能够根据答案的前半部分,认出他的试卷。他们记住了陈容第一题回答中提到的“南北榜”和“分省定额”,但没时间仔细看,所以只记下了关键词,甚至都有些好奇,他提出的到底是什么方案。

乡试进行到现在,陈容无疑是考官们最为关注的人,因为他目前是最有希望夺得晋州解元的人选。

甚至有可能是三科满分的解元,这在武国历史上还从未出现过。即便是三十年前的王相,也在策论一门上扣了一些分数。

其实策论作答就和现代写作文一样,掌握一定套路后,得高分很容易,但拿满分很难。武国科举对满分策论的要求十分严格,既要有良策,又要有美论,二者缺一不可。这导致了满分策论在以往科考中如同凤毛麟角,每一届乡试,全国能有两三份就算多的了。

郭兴今天来的很早,他先是将自己手中的试卷翻阅了一遍,没有看到心中期待的内容,略微有些失望。陈容的答卷,不知分到哪位考官手上去了。

失望归失望,他调整好心情之后,全身心投入到手中试卷的批阅工作当中。

平心而论,本次策论的考题虽然话题比较尖锐,但难度并不算大。对于南北之争的问题,已经困扰朝堂多少年了,出题人怎么可能指望一群考生就能把这件事解决了呢?只要考生能理解南北之争的根源,象征性地提一些建议,最后写一篇锦绣文章就可以了。

当初看到这道题的时候,考官们也一致认为,今年第一年恢复科举,朝廷明显是改变了策论注重的方向。以往都是“策”重于“论”,但今年明显是反过来了。一道想不出什么好策略的题目,那可不就只能“论”了吗!

果然,郭兴一连批阅了十几份试卷,这些考生的答案都在千篇一律地分析和评价,根本没人能提出真正实用的见解。

甚至有一些十分离谱的,比如第一题,有人提出让南北方考生易地而学,北方学子去南方恩科院学习,南方学子则去北方恩科院学习……

且不说恩科院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